2018年是白酒行业全面复苏的一年,在经历过多次价格上调和产业结构、销售渠道的调整后,我们可以看出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企业品牌、产品的分化在不断加剧。如何选择产品未来的发展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在新一轮的白酒增长中,无论是龙头企业还是高端品牌,都在产品的高端与次高端领域加大投入,开启了高端化战略。而对于地域性酒企,则借助于其地方品牌强烈的区域特色、地缘优势和情感优势采取了小众化战略,力图做到“小而特”。
白酒行业真是热闹。72岁的宗庆后刚抬脚离开,54岁的马云后脚就要来了。 9月20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已进入最后一年退休倒计时的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提到,退休之后他会多做教育、公益,日后可能还会去造酒,“酒是一种文化,但中国很少有人会品酒,人生要会品”。 他甚至还提到和茅台集团董事长李保芳的聊天内容,劝李不必为白酒的年轻化担忧,因为“到45岁以后年轻人会喝白酒的,人生经历过生死苦难才会懂得酒”。
现在有句俗语:喝酒不喝瓶,简装最聪明! 喝酒不喝盒,环保需要我! 一:过度包装带来的极简回流 白酒本是国酒,是主要的日常消费用酒,但随着红酒,啤酒等诸多酒类的出现,市场被分流,昨天看到一句话,喝白酒的生意多,喝啤酒的朋友多,喝红酒的情人多,虽然是玩笑,但有一定道理,即白酒的消费场景,出现两种趋势,一种是仪式感增强,主要是应酬接待的场景,另外就是喜欢白酒,每天溜点小白酒的人群。
8月30日晚间,随着金种子5.49亿半年业绩的出炉,19家白酒上市公司(顺鑫农业白酒占比大,所以入选,维维股份中白酒占比不高,所以未计入)已全部公布了2018年上半年的业绩。 “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是今年大多数酒企在公开业绩时“出镜率”最高的一句话,此言看来并不虚,尤其是一线酒企的业绩基本均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本文旨在通过4张图,看看这些数据背后值得深思的问题。 01霸占高端、次高端后,名酒在大众酒市场“第二春”已萌芽 除了金种子和ST皇台,2018年上半年,17家上市酒企营收实现了增长。除了水井坊(水井坊去年同期增长70.62%,今年增长为58.97%,从增幅上仅次于牛栏山的62.29%),16家企业的涨幅均超过去年。在这样的数据背后,又隐藏了什么样的趋势?
进入8月下旬,各个上市企业纷纷公布了半年报。在沪深两市上市企业中,白酒板块尤其喜人——以茅台为龙头的多家上市酒企在营收、净利润获得双丰收。 白酒行业的发展趋势受到各方关注。分析人士表示,我国白酒消费的区域特征比较明显,未来,白酒行业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白酒企业的分化态势也将继续。而拥有较强品牌知名度的一线酒企更能把握机会,提升市场份额。
“喝老白干不上头”这句广告语引来了一些专业人士的质疑。反对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喝酒既是物质消费又是精神认同,这个广告语传递的只有质量认知,而通常人们喝的是情绪是文化,这个文化既包含有对质量的认知也包含了对消费者的情感寄托,甚至还有价值观的认同。二是从“衡水老白干喝出男人味”到“喝老白干不上头”,不仅不是品牌升级,反而降低原有的品牌高度。“不上头”不是老白干独有的品质特征,而是好酒的基本质量标准,这样的品质诉求拉低了衡水老白干已经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来的品牌形象。
中秋节前夕,白酒涨价声音不绝于耳。五粮液价格前后上涨多次,由原来的659元上涨至9月15日之后的829元。飞天茅台也由1080元上涨至1280元每瓶。除此之外,还有上涨幅度较小的洋河,天之蓝等两款产品分别上涨4元和2元......国内酒企的涨价大潮究竟由谁说了算? 以茅台为例,茅台集团高层向媒体表示,没有提价的意图和考虑,现在的价格无论从出厂价格还是一批价、终端价,经销商、百姓都能接受,1000元上下的零售价,没有必要提。
去年开始四川、山东、河南、贵州省出台了振兴白酒产业的计划。每个地方政府的振兴计划都雄心勃勃,例如四川省的目标是到2020年白酒主营业务收入要达到3500亿,贵州仁怀市则是提出1个千亿元企业引领、3个100亿元企业支撑、10个10亿元企业带动、40个1亿的发展要求。 毫无疑问,政府提出的这些计划不单是为了发展白酒产业,更是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